- 學術擷英
-
氣,是構成人體及維持人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,是疾病形成、發展、反復的重要致病因素。正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曰:“余知百病生于氣也”。若氣機升降出入失常,則出現臟腑功能失調;若情志異常,寒熱失宜或他病影響等因素,氣不循常道,或升降失常,或出入不利,可變生他癥,產生痰、瘀等有形實邪。 《脾胃論》曰:“元氣之充足,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,而后能滋養元氣,若胃氣之本弱,飲食自倍,則脾胃之氣既傷,而元氣亦不能充,而諸病之所由生也”。馬氏非常注重氣病學的研究,發皇古義,融會臨床,逐漸形成獨特的辨證論治體系,提出:治病必言氣,治氣貫穿于所有疾病治療的始終,而調治中焦為治氣之首要。
1.治“氣”溯源
《易·系辭傳·上》曰:“精氣為物,游魂為變。”唐代孔穎達疏:“云精氣為物者,謂陰陽精靈之氣,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”。氣抱陰而負陽,陰陽相激,產生動能,氣流衍行,新陳代謝,繁復交替,眾相紛呈,《論衡·自然》篇曰:“天地合氣,萬物自生”。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:“天覆地載,萬物悉備,莫貴于人。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”。人生成之后,又必須通過氣機的升降出入與大自然進行氣交,吐故納新,才能維持生命活動,完成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,即形亦氣,神亦氣。氣蒸騰以為陽,泌精以為陰,生血以運血,生命活動斯須不離于氣。經曰:“百病生于氣也”,氣病百病始生,氣病伴隨整個疾病的過程,故曰:治病獨言于氣。若能深諳治氣之法,便是醫家圣手。治氣可從三焦分治,上焦宜“宣”,中焦宜“化”,下焦宜“泄”。尤其脾胃位居中州,一升一降,維系著全身氣機,為氣機之樞紐,脾胃病治氣尤為緊要。
脾胃同居中焦,脾升胃降,納運相得,為氣臟腑氣機升降的樞紐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清升濁降則氣機調暢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曰:“納食主胃,運化主脾,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。”《吳醫匯講》云:“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……俾升降失宜,則脾胃傷,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,而后天之生氣已息。”可見脾胃病,當重治“氣”。
2. 治“氣”十法
(1)理氣降逆法:脾氣宜升,胃氣宜降,若脾胃升降失調,胃氣上逆,則出現呃逆、惡心、噯氣等證。《醫學心悟》云:“呃逆這證,氣自臍下直沖上,多因痰飲所致,或氣郁所發……”。對于胃炎患者臨床容易出現呃逆、噯氣、惡心的癥狀,此時當用理氣降逆法。可選旋覆花、丁香、柿蒂、代赭石等降逆下氣之品,方如:旋覆代赭湯、丁香柿蒂散等。
(2)疏肝調氣法 :《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云:“土得木而達。”《血證論》曰:“木之性主于疏泄,食氣入胃,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,設肝之清陽不升,則不能疏泄水谷,滲泄中滿之癥在所難免。”肝氣橫逆乘脾犯胃,中焦受損,氣機逆亂,升降失司,納運失職,樞機壅塞而致痞滿。臨證可遂肝之特性,從清肝、養肝、柔肝處方,使肝氣疏調,則中焦壅滯得以暢達,用藥多以辛味之品遂其欲散條達之性,酸味之藥削減肝木剛燥之性,甘味之藥緩和肝氣之亢奮。藥如柴胡、川芎、白芍、香附等,方如柴胡疏肝散、四逆散等。
(3)宣肺肅氣法: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“上焦不行,則下脘不通,故稱痞悶。”《素靈微蘊》論:“胃降則肺氣亦降,故辛金不逆。”肺主一身之氣,關乎全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,肺主宣發,助脾升發,肺主肅降,助胃降濁。調理肺氣當從其苦欲之性,“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”,“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”。調理肺氣,常以杏仁、蘇葉、枇杷葉等降肺氣,常以桔梗、麻黃等宣發肺氣。
(4)化濕理氣法:《蘭室秘藏·中滿腹脹論》云:“脾實有余,腹滿食不化”,“或多食寒涼,及脾胃久虛之人,胃中寒則生脹滿,或臟寒生滿病”。脾主運化水濕,或脾胃虛弱或多食寒涼等原因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健,濕濁內生,造成濕邪壅滯中焦,久則痰濕膠著。臨床治濕有芳香化濕、溫燥化濕、利水滲濕、醒脾化濕、消食化濕等。常用有藿香、砂仁、蒼術、半夏、陳皮等。
(5)泄熱理氣法:《張氏醫通》中說“若胃中濕氣郁而成積,則濕中生熱,從木化而為吐酸,久而不化,肝木日肆,胃土日衰……”。脾胃病單純胃熱相對少見,常見肝火犯胃,濕熱蘊結。若出現肝火犯胃,常用丹皮、梔子、川楝子等清肝熱瀉肝氣之品,方如左金丸;若濕郁久化熱,常用黃芩、黃連等清濕熱調肝氣之品,方如瀉心湯類方。
(6)活血行氣法: 正如《臨證指南醫案·胃脘痛》云:“胃痛久而屢發,必有凝痰聚瘀”。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,馬氏認為歸屬“絡病”,久病入絡,必氣血同病。“夫痛則不通,通字須究氣血陰陽,便是看診要旨矣”。氣為血帥,血隨氣行,本病治療當行氣為主,佐以活血化瘀。故喜用行氣活血之品。
(7)益氣行氣法:脾胃病日久,運化失司,長期脾胃氣虛,氣虛無力推動而致氣滯。現代醫學諸多臨床大家均認為慢性胃炎本常脾胃虛弱,故臨床上注重補益中焦,但中焦補益需防過而壅滯,故常用益氣行氣法,常用黃芪、白術、山藥、太子參、木香、甘草等,方如補中益氣湯、歸脾湯、參苓白術散。諸方中均存在行氣理氣之品,以補而不壅。
(8)育陰理氣法:患者素體脾胃虛弱,運化不力,病延日久,耗傷胃陰,陰虛氣滯,治以養陰為主,佐以理氣。但養陰藥需防止過于滋膩礙脾胃運化,故少用滋膩之品,應用石斛、沙參、冬桑葉、麥冬、蘆根等清潤之品,同時常酌蘇梗、陳皮理氣和中,山藥、米仁健脾和中,方如益胃湯。
(9)消導和氣法:現代社會飲食過量攝入較古時常見,肥甘厚膩之品,常亦壅滯中焦,此時常予消食導滯之品,如谷麥芽、神曲、山楂等,另有莪術一味,不僅有消導健胃之奇,且有活血通絡之功,用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十分妥切。中焦壅滯,脾胃生化不足,故脾胃氣虛,氣虛則運化無力,加重中焦壅滯,馬氏尤善用萊菔子,其既能和脾胃消食滯,又能健脾胃平沖逆。然食積者中多既虛,此時唯有補益脾胃,使中氣健旺,納運方能正常。但此類需“補而不滯”、“補不礙胃”,常加太子參、白術、白扁豆、山藥等益氣健脾,方如六君子湯加減。
(10)通下導滯法: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:“小大不利治其標,小大利治其本。……謹察間甚,以意調之,間者并行,甚者獨行,先小大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”。脾胃之病腑氣不通,濁氣壅上,清陽不升,升降乖違,此時非用通降之法,則痞結難開,可根據病狀輕重,或單獨通腑伐下之后,再調脾胃,或調脾胃與下法同用。用之得當,大小便一通,則病輕減半。可用“大黃、枳實、厚樸”之品通下導滯,方如承氣湯類。
編輯人:谷紅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