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驗方醫案
-
張某,女,46 歲,2017年6月25日初診。
主訴:反復噯氣伴反酸3年,加重1月
病史:3年前因饑飽失常引發噯氣頻作,反酸,食后腹脹,喜揉喜按,吐涎沫,先后于“金奧康、莫沙必利片”等可緩解。1月前患者患者冷食后上述癥狀再發,予“埃索奧美拉唑片、伊托必利片”治療后無緩解,遂行胃鏡提示:“慢性萎縮性胃炎”,病理:“慢性中度萎縮性胃炎伴中度腸化”。現癥見: 形體肥胖,噯氣頻頻,胃脘脹滿,偶呃逆有聲,冷食后加重,喜吐涎沫,大便溏薄,時有腹脹,納眠可,舌苔白膩,舌質淡白,脈沉滑。
擬診:西醫:慢性萎縮性胃炎;中醫:噯氣。
辨證立法:中虛痰阻氣逆。治以降逆和中,化痰散結。方擬半夏瀉心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減。
處方: 姜半夏9g,炒黃連4g,旋覆花包煎10g,代赭石先煎30g,炒黨參12g,刀豆子20g,萊菔子包煎30g,干姜6g,柿蒂10g,蛇六谷先煎10g,天龍1條,吳茱萸2g,玫瑰花6g。7劑,水煎,日一劑早晚分服。
二診:胃脘脹滿緩解,無食后腹脹,噯氣較前減輕,余癥較前好轉,但自覺胃納較前減少。舌淡紅,苔白膩,脈沉滑。原方代赭石減8g,去刀豆子,萊菔子,加黃精10g、菟絲子30g,7劑,水煎,日一劑早晚分服。
三診:大便溏薄,余癥消失,要求逆轉病理,堅持調理.舌淡紅,苔白,脈沉滑。處方:旋覆花包煎10g,代赭石先煎8g,姜半夏9g,炒黃連3g,炒黨參12g,生姜6g,茯苓15g,黃精10g、菟絲子30g,蛇六谷先煎10g,天龍1條,玫瑰花6g,甘草6g。7劑,水煎,日一劑早晚分服。
隨訪:根據三診處方,適當調整化裁,再調理2月余,復查胃鏡提示:“慢性淺表性胃炎”,病理提示:“慢性輕度萎縮性胃炎”(未見腸化描述)。
【按語】該病案初診,痰濁、食積侵襲胃絡,痰飲壅盛,胃絡氣逆為重,縱觀該案,以邪阻氣機升降失常為主,脾胃中焦虛而無力順降為次,故當以祛邪鎮逆為先,故方選旋覆代赭湯,重用代赭石,輔祛痰下氣之品,意在此。此病案噯氣為主要癥狀,但結合胃脘脹滿,大便溏薄等其他癥狀,考慮病久脾陽不足,寒濕內生,痰濁、寒濕搏結,壅塞于胃絡,形成有形之積,故聯合“半夏瀉心湯”以“辛開苦降”之法調治脾胃病,但偏于中焦陽虛,故去黃芩,減黃連用量。縱觀處方,清熱化痰,重鎮降氣,健脾和中,溫燥化痰等多種治法合用,體現馬氏之“和法”。后噯氣減,減降氣之品,代赭石、刀豆子等,輔以理氣扶正。三診不負眾望,諸癥悉減,縱使大便溏薄,仍以痰瘀阻絡病機傳承一旨,治當健脾理氣,祛痰通絡,加“蛇六谷、天龍、黃精、菟絲子”扶正溫散之品,體現馬氏絡病溫散之法,終達癥消病減。
編輯人:張晴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