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一、與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西苑醫院合作
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、科研、教學、保健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,是北京大學中醫藥臨床醫學院、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、國際針灸和中醫藥學歷教育的教學基地、國家衛生計生委“西學中班”基地、商務部援外培訓基地,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影響力。
為促進我市實現更加全面優質的中醫藥服務,滿足轄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。2024年,我院和北京西苑醫院正式開展中醫藥服務幫扶合作項目,在專科指導、人才培養、教學科研、遠程醫療、雙向轉診、中醫文化傳承等方面達成協定,進一步推進專科區域影響力取得顯著提升。
二、與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合作
上海中醫藥大學是一所全國一流、舉世聞名的中醫藥高等學府,擁有兩院院士、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和國家“973”首席科學家,名醫名師資源十分豐富,科研實力雄厚。自2017年起,我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啟動交流合作,在府前院區(陽明國醫館)建立國家級名中醫嚴世蕓和王慶其工作室,定期邀請內科、外科、婦科、兒科等滬上名醫來姚坐診帶教。
三、與浙江省中醫醫院合作
浙江省中醫院(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)始建于1931年,是國內中醫醫院系統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之一,也是省內綜合實力最強的醫院之一。
為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,全面貫徹落實省委、省政府對衛生工作提出的“雙下沉、兩提升”要求,自2019年兩院建立緊密型醫療合作關系以來,浙江省中醫院重點扶持我院乳腺科、內分泌科、風濕免疫和腫瘤科、腎病等學科建設,選派專家開展專家門診、查房、會診、手術、疑難病例討論、教學及遠程會診等活動,逐步實現上級優質資源下沉服務縣域的宏偉目標。
四、與浙二醫院合作泌尿外科合作
浙二醫院泌尿外科是全國鈥激光微創手術治療示范基地,我院長期與其保持業務指導關系,浙二醫院泌尿外科定期派專家來院坐診和手術,指導我院率先在本市開展鈥激光治療泌尿系結石,結合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特色和優勢,減少了患者的痛苦,取得了較好的社會聲譽。
此外,我院泌尿外科成立了浙大二院泌尿外科微創工作室,在浙二醫院泌尿外科的幫扶下,常規開展腹腔鏡下腎、輸尿管、膀胱、前列腺等泌尿全系腫瘤以及腎上腺腫瘤切除手術,開展顯微、微創手術,與中醫中藥技術相結合,確保創傷小,療效高,負擔輕,恢復快,為保障姚城百姓健康,提高生活質量保駕護航。
五、與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合作
自2017年我院和李惠利醫院簽訂專科托管協議以來,以急診醫學科、重癥醫學科兩個被托管科室作為“雙下沉、兩提升”的突破口,逐步實現市、縣、鎮醫療一體化,還建立健全分級診療制度,引導患者合理就診,努力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群眾就醫滿意度,有效緩解群眾“看病難、看病貴”,全力推動上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。
此外,我院借助李惠利醫院的先進理念和醫療技術,在加強本土人才培養、人才梯隊建設和學科建設,提高縣域危重病和疑難病的診治能力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,逐步形成“小病不出縣,大病不出市”的就醫格局。
六、與寧波市第二醫院的合作
寧波市第二醫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西醫醫院之一,是省首批研究型醫院建設單位。全國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連續5年進入全國百強、獲A+評級,近3年均排名寧波市第一。
貫徹落實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行動,寧波市第二醫院在足踝外科、關節外科、神經內科、 血管外科、胸痛卒中等專業對我院開展扶持工作,依托其雄厚的診療技術力量,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及成熟的運營管理體系,我院不定期派遣相關人員赴李惠利醫院進修學習,使本院的專科水平及科教研方面有質的提升,逐步在本區域形成一定競爭力,打出獨具特色的專科發展群。
七、與浙江中醫藥大學合作
自2009年10月起,我院與浙江中醫藥大學合作成為其教學醫院,我院致力于在教學管理、實訓實踐教學、師資建設、專家交流等方面給予支持。此外,學校積極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,共同創新,共建院校合作。
八、與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合作
自2008年3月起,我院與江西中醫藥大學科技學院合作,雙方以此為契機,共同在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,深化醫學教育與實踐結合,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等方面達成戰略合作,努力為社會健康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。
九、與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(現為浙江藥科職業大學)合作
自2013年5月起,我院成為浙江藥科職業大學教學醫院,我院依托充足的臨床教學設施設備,豐富的師資和教學經驗儲備、配合建設起高標準臨床教學醫院,承擔起該校臨床理論教學、臨床見習、臨床實習和畢業實習的重要任務。
十、與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合作
自2022年3月起,我院與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合作,并成為其實習醫院,對學生開展各方面的教學,將專業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,注重培養學生中醫診療技能與臨床思維能力,致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綜合型醫學人才。
十一、與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合作
自2024年5月起,我院成為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實踐教學基地,與該校在學生聯合培養、教師互訪交流等多方面展開深度合作,不斷提升教學質量,共同探索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路徑,實現優勢互補、資源共享,助推院校共同發展。